餐讯网

餐饮人的掌上宝典,让餐饮生意不再那么难!

打开

请假未获批离岗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工伤吗?(高院再审)

打开

8月1日起,重庆市餐饮、住宿业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

打开

打上班卡后私自外出回公司途中被撞身亡是工伤吗?

打开

这道“臭”味美食竟开创一个品类!背后是一个人16年的摔打碰撞……

02月17日 餐饮老板内参 阅读533

这是一个传奇故事轮番上演的时代: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,会突然爆红;一道区域特色菜,突然就成为一个火爆品类,成就一批餐饮品牌。

然而,传奇只是表象。事实的真相往往是:今天的成就源于过去十几年的跌跌撞撞;今日的小有所成,仍然避免不了明日的曲折和挑战。

近日,小编对话杨记兴臭鳜鱼创始人杨金祥,通过他16年做餐饮的跌宕起伏,研究成为品类冠军的真实路径。

第一阶段:什么火做什么,急功近利中频繁转让 

1991年,17岁的杨金祥借钱开始做生意。尝试过各种生意后,一次他跟朋友去上海一家火锅店用餐,发现生意特好,报纸上又经常看到有人做餐饮发家致富,于是决定做餐饮。

2001年初,杨金祥在老家安徽滁州租了个100多平的铺,以女儿名字命名的“杨帆酒楼川府火锅”热闹开张。

原本想着,火锅简单,赚钱容易。但开了几个月,生意惨淡。到了夏天,看大排档生意好他把招牌换成大排档,生意继续惨淡。他又改做鱼头王。

“当时什么都不懂, 看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,什么火我就卖什么 ,一年换了3次招牌。”杨金祥说,结果亏了六七万。这个改了3次招牌的餐厅最终转让不出去,被老杨放弃。

这时老杨听闻亲戚们说,“北京人比较懒,不喜欢做饭,到北京开餐厅肯定能赚钱”,2002年决定北上掘金。拿着借来的3万块钱,老杨开了一个22平方米的“江南小渔村土菜馆”。自己管后厨,妻子管前厅——小夫妻店只有平日里在家做菜的经验,连基本的迎来送往都不懂,生意可想而知。

接下来几年,“转让”成为老杨开餐厅的关键词:用转让小渔村的钱,在中央党校附近开了个20多平的“小阁楼安徽土菜馆”,再次转让后又开了200平的安徽菜馆;后来又通过转让到保福寺的写字楼开了餐厅,转让后再开了“徽乡肴土菜馆”。

反思

很多人觉得餐饮门槛低,什么不懂就敢干。想做餐饮生意,首先要做艰苦奋斗的准备。这个行业顺风顺水的很少,都要付出代价。

党校边上那个店如果换一个踏实稳重的人做,可能现在还在,一年挣个三四十万没问题。这个阶段我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,只想着挣钱,却不知道怎么去挣。只知道满足客人的需求,每一块钱都要赚。

第二阶段:管理无从下手,一度想放弃  

2007年,老杨来北京整5年,却还在痛苦中徘徊:生意好的时候,服务跟不上客人投诉多,骂老板掀桌子;生意不好的时候,团队的人无精打采,无所事事。

他想管理团队,却不知如何下手;想把生意做好,却力不从心。

悲观失望之际,甚至想转行去做其他行业。转了一圈,老杨发现换行业也没那么容易。“咬咬牙,想着再琢磨琢磨,怎么做好吧。”2009年初,他借了20万在北京的上地环岛再次开店。

有了之前的教训,老杨知道要做特色,专注做徽菜,特意从老家找了厨师团队,餐厅装修也更有徽派的感觉。

对产品认识提升的同时,老杨对餐厅经营似乎也逐渐有了心得:做老板,既是超级替补,也是三陪。 例如,餐厅从采购到厨房任何一个岗位,老杨都能胜任;客人来了他要陪吃陪喝陪聊,一个根本没有酒量的人,那会儿也能喝个半斤八两。

反思

这个阶段,我仍然不懂管理,眼睛里只有钱。开工资,能给800尽量不给900;买菜,能买2块钱一斤的绝对不买3块钱一斤的。管理不够勤奋来凑,事事亲力亲为,生意还不错。

第三阶段:过度膨胀开大店,一朝赔了2年钱

2011年,老杨还清欠帐,手头开始有积蓄了。

然而人生就是这样,当你觉得一片坦途,正要得意时,前方就有一个大坑等着你。

看着餐厅天天生意火爆,不断有朋友劝老杨:一个小店能赚多少钱?干脆开个大店!

老杨觉得有道理,两眼放光,人生都开始有梦想了:我要把徽菜发扬光大,做徽菜第一品牌……于是,他找了一个1000平的店,四处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团队,又拼凑起了一套所谓的管理制度。

老杨现在都记得开业那天,自己是何等的自信:我产品没问题,厨师没问题,老家随便找几个人就能干好,虽然管理团队较弱,但是应该没问题吧!

按照老杨对养店期的预计,亏2-3个月可以接受。然而他没想到的是,一个1000平的店,每天营业额只有万儿八千。

眼看大店连日亏损,老杨做了各种折腾:去别的店考察,看人家什么菜卖的好就学;换装修,还有厨师,服务员,领班……觉得不行就换。

大店把能折腾的都折腾了,老杨实在没有办法了,决定再开一家小店试试。每一次折腾都意味着要花钱。眼看着钱不断投入,生意却不见起色。

生意不好,员工之间也矛盾重重。有一次,前厅经理和后厨厨师长跑到老杨跟前告状,说到激动处几乎要动手。而此时的老杨,紧张得满头大汗,更别说控制场面。

反思

这个阶段,我不懂管理的弊端就彻底暴露了。中间做的各种尝试,现在看来,都是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。门店的亏损,也让我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膨胀交了学费。

第四阶段:灵感启发,绝地逢生  

老杨打算将门店200万转让,用在北京积累的经验回安徽开餐厅。但转让报价从200万一路降到20万都没人接盘。万般无奈之际,一个东北朋友约老杨去散心。

行驶在京沈高速上,俩人闲聊:到沈阳吃什么?朋友随口说:请你吃烤虾。

老杨突然受到了启发:做餐厅要有特色,自己的餐厅叫徽乡肴,以为安徽菜就是特色,其实不够,要主打一道安徽招牌菜。而此前不久,央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刚报道了安徽的臭鳜鱼。

在高速上,他连餐厅名字都想好了:我姓杨,臭鳜鱼是传统菜,所以叫杨记;希望生意兴隆,所以叫杨记兴臭鳜鱼。

老杨回京就开始着手改造:经过房东同意,将1000平的大店转租出去一半;留下一半重新装修,换招牌,同时把厨师派到安徽老家学习,提高做菜手艺。

这一改,效果立竿见影:单从房租和人力成本上一年至少省了100万,已经不亏本了。而小店的招牌从徽乡肴换成杨记兴臭鳜鱼,一个月营业额就从30万增加到45万。杨记兴臭鳜鱼火了之后,各种名号的臭鳜鱼也逐渐在大街小巷冒头。

反思

那时的我,根本不懂所谓的定位、聚焦等理论。

但是改名字后,营业额上升给我带来自信。由于精减菜品,有的客人会投诉。我内心却更加坚定:菜品减少,出品更稳定,顾客众口难调,我要坚持这条道路。

生意好了,提升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事。

第五阶段:缓开店练内功,交五六百万学费去成长  

2013年换招牌引发转型后,老杨通过四处学习,更加坚定了聚焦臭鳜鱼的方向,同时对门店开始升级迭代:之前都是自己设计,现在花钱请专业的人设计。

开在三元桥的第4家店,老杨花了3万块请设计师。在当时的他看来,这已经是天价。当然这家店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:一开业营业额就达到八九十万,第三个月达到100万,远超出他设想的每个月五六十万。

餐厅迭代的同时,老杨的思维有了一次彻底的迭代:要做大品牌,必须有管理体系。于是,2015年初成立了杨记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。

然而,新成立的公司,临时组建的队伍,四处拼凑的制度,导致公司在2015年中间出现混乱:基层员工大规模离职,内部矛盾突出。

老杨不得不承认,自己虽然做了十几年餐饮,但是在管理方面的确很弱。

第5家店因为选址失误,团队在其他环节跟不上,亏损;第6家店因为经验不足,导致开业延迟,客流不足,亏损近200万;联想桥老店装修3个月着火,不得不重装……整个2016年,杨记兴亏损了五六百万。

这五六百万的损失让老杨顿时清醒:自己虽然有10多年的经验,但只是局限在产品上,整个系统的选址、流程等经验都不足。

于是,他把精力放在整个团队重新搭建上,花巨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梳理公司架构,完善整个运营体系;用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,降低成本。

▲ 杨金祥,在杨记兴的办公室,墙上放着他们对未来十年的规划:在2027年开300家门店,创造25亿营业额。

反思

第4家店以后,我目标清晰了,坚定要把品牌做强做大。  

方向有了,但我知道我们存在的问题:标准、绩效考核、培训都不行。所以,我们2015年下半年没有开店。

我觉得对餐饮真的要有足够的敬畏,要老老实实按照流程规范来才能做好。如果没有这五六百万的损失,就没有我们的成熟。

未来我可能还要走其他弯路,好在这么多年有强大的内心去支撑。